Disclaimer: Any opinions and conclusions expressed herein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present the views of Glyph.
社会企业是一个相对新颖的概念。如果企业和非营利团体各在光谱的一端,社会企业则在中间,同时具有企业和非营利团体的某些特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企业的首要目标就是扩张,看准市场需求提供商品及服务以快速累积财富,再用累积的财富扩大投资攻占其他市场,而没能抢占市场成长的企业就只能等待被并 吞或死亡。但这优胜劣汰的环境会造成贫富差距日益扩大并造成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在光谱的另一端正是修正这些问题的非营利团体。资本主义的发展为国家社会带来财富,而非营 利团体透过政府或企业资助,将这些财富进行重分配,照顾那些在高度竞争的社会中被遗落的人们。 如果企业和非营利团体在光谱的两端完美配合,一方为社会累积财富而另一方分配财富,那么社会企业这样的新模式就没有存在的必要。然而,在快速变化并高度竞争的社会中,贫 富差距衍生的社会问题逐渐恶化,而靠非营利团体并不能够有效修正这些问题,因此社会企业这样的新模式才逐渐被世人所重视。
社会企业本质上是企业,是营利机构,和非营利团体有根本上的不同,这也使得社会企业能够做到一些非营利团体做不到的事情。
从组织方面来讲,非营利团体是靠理念(或爱心)驱动的。由于非营利性质,组织必须仰赖外界的捐款,吸引认同其理念或想做慈善的营利团体或政府部门赞助。然而,有能力提供 大量资金的团体往往是营利或是具有特定目的性的利益团体,他们是由利润或特定目标所驱动,因此他们通常不会成为长期且稳定的资金来源。仰赖这些资金来源的非营利团体并不 能保证财务可持续性,而当资金来源断掉时,他们将被迫中止慈善工作。
另一方面,由于其非营利性质,可提供的薪资并不高,且高度仰赖志愿者。如此一来虽然可以吸引有理念、爱心、且有利他精神的人,却难以吸引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企业管理对 任何团体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对非营利团体亦是如此,因为这关系到如何有效运用组织有限的资源、如何培养团队达到组织目标,以及如何让组织壮大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当 一群人有强烈的自我牺牲及利他精神却没有企业精神时,组织便难以避免地以没有效率的方式消耗大量极为有限的资源。
在服务方面,非营利团体提供免费服务给需要帮助的人。非营利团体取之于人用之于人不求回报是非常直观的,且这些需要援助的对象往往没有足够的财务能力,也因此需要援助。 然而,免费的服务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受援助对象会将援助视为理所当然并不会感谢,且不利用不会造成其任何损失,毕竟他们并没有付出,因此没有诱因妥善利用资源。另一方 面,单方面接受援助容易造成被援助者产生被“施舍”的感觉。一旦接受这样施舍与被施舍的关系,受援助者将不再有意愿自立自强,而当援助停止时他们将无法自力更生。
相较之下,社会企业也和一般企业一样以生产回应市场需求并获取利润,但社会企业看到的更是如何在营利的同时满足社会需求。不同于非营利组织靠理念和善心募款获取不稳定的 资金,社会企业以生产获取稳定收益,在财富重分配的同时也为社会整体创造经济效益。也因为社会企业的营利性质,其可以吸引并培养企业人才,壮大组织创造更多的商业和社会 效益。
"回应社会需求以营利的社会企业兼具企业与 非营利性质却无可取代。"
社会企业能够透过不同的收费模式达到不同的财富分配效果和资源利用效率。社会企业的收费模式核心在于“劫富济贫”,可以透过以较高的金额贩售商品或服务给高消费能力的客群,并用其中一部份收益援助弱势群体;或是根 据受益者的经济条件决定费用,使其在能力允许的范围内以远低于市价的价格购买商品或服务。这样的收费模式一方面更直接有效地达到财富重分配的效果,另一方面也赋权给弱势群体。这些受益对象并非单方面接受“施舍”, 而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付出以获取回报。这使他们感受到在这供需关系中,自己有主导权和商品或服务的所有权,也因此更加重视资源如何被利用,避免浪费。
总结来说,社会企业同时具备企业的效率和非营利团体的社会奉献精神,且两者兼具的特质为未来趋势。当今的企业逐渐重视社会责任,因此投入更多经费做CSR;政府与非营利团体也认知到自身的局限性,因此鼓吹引进企业 化管理。然而在光谱两端的企业和非营利团体是很难做到像社会企业一般两全其美的。企业的CSR只是尽可能的减少或弥补企业在扩张的过程中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而非营利组织只要继续维持其非营利的性质,就很拿实现 真正的企业化管理或企业化经营。这也是为何以回应社会需求为营利手段的社会企业虽兼具企业与非营利团体的性质,却有着不可取代性。
Comentários